网络欺凌与童年晚期心理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1 浏览次数:746

随着互联网使用在当今社会的普及,它在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大量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互联网带来的一个严重危害便是网络欺凌。网络欺凌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对他人造成有意且重复伤害的行为(Peter, & Van der Hof, 2015。网络欺凌目前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开始对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与学校适应产生不良影响。与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欺凌类似的是,遭受网络欺凌的儿童也会面临更多的心理和学校适应的问题,例如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水平更高,学业表现更差等。

既然网络欺凌对儿童的健康发展的负面作用不可忽视,那么是否存在某些因素可以缓解上述不良影响?根据压力交互模型(the transactional stress model, Sameroff, 2009),网络欺凌作为一种生活压力源,之所以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取决于被欺凌者如何解读并做出反应。例如,当面临网络欺凌时,被欺凌的个体会把受欺凌的原因归结为自身能力不足,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进而出现心理和学校等方面的适应不良。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和态度因人而异,而社交敏感性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社交敏感性指的是个体对于他人对自己行为和能力的评价的敏感性。社交敏感性比较高的儿童,在面对社交媒体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时,会过度警觉和关注。这些过度警觉和关注会增加个体的社交恐惧和自我责备,从而加剧网络欺凌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

虽然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已支持社交敏感性可能在网络欺凌和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到调节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直接的研究进行相关的探索。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成员李丹教授团队为此进行了实证研究。该研究以来自5所公立学校的577

5年级和6年级的小学生为样本,以多主体报告的方式,对该样本的网络欺凌、社交敏感性、心理适应(包括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和学校适应(包括教师评定的学校能力和客观成绩)进行测量,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的情况下,网络欺凌能够显著预测学生的心理和学校适应的各项指标。并且,社交敏感性在其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说,社交敏感性水平比较高的儿童在遭受到网络欺凌时,其孤独感水平更高,学校能力和学业表现更差。而在社交敏感性水平比较低的儿童身上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详见下表)。


以上结果表明,网络欺凌与儿童的心理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密切,并且上述关系会随着儿童的社交敏感性不同而不同。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今后面对被网络欺负的孩子时,不仅要全面关注其心理和学校适应的问题,也要结合孩子的个体特点(例如社交敏感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

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IF = 3.587, JCR Q2)。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李丹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陈欣银教授为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

Li, D., Xu, X., Liu, J., Dai, Y., & Chen, X. (2021). Cybervic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in late childhood: Moderating effects of social sensitivity.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73(February), 101258.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21.10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