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
教师姓名 | 所在学院或部门 |
邓棉琳 | 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
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认知心理学
课程名称(英文):Cognitive Psychology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通识选修课 □大类平台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方向课 □专业拓展课 □实践性环节
特殊课程类型:无
周学时:3 线上周学时:2 线上周学时:1 总学时:48
学分:3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授课对象:2022级应用心理学本科1班
大纲制定日期:2023年2月17日
三、课程简介
认知心理学产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认知心理学是指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所谓信息加工的观点是指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认知心理学》课程是心理系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骨干课,它是在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专业知识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其内容涵盖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四、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通过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各个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的相关理论和经典实验。
(3)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认知心理学基本知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解读人类的认知现象及其内部机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自主确定研究主题。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以及撰写文献综述,学生能较为深入地了解某一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可供考虑的未来研究方向。
(5)学生熟悉和掌握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范式;在此基础上,能初步设计认知心理学实证研究。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1 人文素养 | 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
2 学科素养 | 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必备的研究方法,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
3 独立思维 | 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现象和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
4 问题解决 | 具有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对本专业领域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 |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
6 沟通交流 | 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
7 团队合作 |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
9 自主学习 |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
五、课程教学设计
1. 讲授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以信息加工的视角解释认知过程的内部机制)、各认知加工阶段的基本理论与经典实验,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和实验设计。
2.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认知心理学某一特定领域(如注意、记忆、思维或言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并学习将知识应用到对实际问题、实证研究的理解和评价,以及针对具体认知主题的研究设计中去。
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学生了解和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 每一章节的课程教学内容(请具体见教学进度安排)。 | 线下课堂面授 |
学生系统掌握各个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的相关理论和经典实验。 | 每一章节的课程教学内容(请具体见教学进度安排)。 | 线下课堂面授 |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认知心理学基本知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解读人类的认知现象及其内部机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讲授如何进行文献搜集与阅读。
学生阅读特定主题(例如:元认知)的相关文献,并完成课程个人和小组作业。 | 线下课堂面授 学生个人作业 学生小组作业 |
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自主确定研究主题。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以及撰写文献综述,学生能较为深入地了解某一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可供考虑的未来研究方向。 | 讲授如何进行文献综述。
学生查阅特定主题(例如:注意)的相关文献,和小组成员讨论,完成课程小组作业。 | 线下课堂面授 学生小组作业 |
学生熟悉和掌握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范式;在此基础上,能初步设计认知心理学实证研究。 | 学生查阅特定主题(例如:记忆)的相关文献,完成课程个人作业。 | 线下课堂面授 学生个人作业 学生小组作业 |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 绪论
1. 课时数:3(线下教学:2;线上教学:1)
2. 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² 介绍本学期课程安排和课程要求
²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²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²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² 关于认知心理的争论
(2)重点
²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²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实验举例
(3)难点
² 信息加工观点的内涵;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² 认知心理学各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各研究方法之间的比较
3. 学生学习任务
² 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² 掌握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² 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² 了解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4.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结合
5. 课外学习要求:复习章节内容;通过网络资源了解认知心理学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网上讨论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这一节里举例实验的优点与不足。
第二章 知觉
1. 课时数:3(线下教学:2;线上教学:1)
2. 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² 知觉的概念和理论
² 知觉的过程和组织
² 模式识别
² 结构优势效应
(2)重点
² 知觉的理论:假设考验说和刺激物说
² 知觉加工方式: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² 模式识别理论:板块说、原型说、特征说
(3)难点
² 三种模式识别理论,它们有哪些异同点
3. 学生学习任务
² 掌握知觉的概念和理论
² 掌握知觉的过程和组织
² 掌握模式识别的三种模型
² 熟悉结构优势效应
4.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结合
5. 课外学习要求:复习章节内容;运用知觉理论、模式识别理论解读日常生活中的知觉现象。
第三章 注意
1. 课时数:5(线下教学:4;线上教学:1)
2. 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² 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
²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
² 中枢能量理论
² 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2)重点
² 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的基本假设,相关实验的实验过程
²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² 中枢能量理论(注意资源分配理论)
² 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的的区别
(3)难点
²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区别
² 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的的区别
3. 学生学习任务
² 掌握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的基本假设和相关实验
² 掌握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区别
² 掌握中枢能量理论(注意资源分配理论)
² 掌握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的的区别
4.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结合
5. 课外学习要求:复习章节内容;查阅文献资料,梳理国内外注意领域的研究现状,撰写研究综述,完成第一次课后书面作业。
第四章 记忆结构
1. 课时数:5(线下教学:4;线上教学:1)
2. 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² 两种记忆说
² 感觉记忆
² 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² 加工水平说
(2)重点
² 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3)难点
² 记忆系统的加工水平说
3. 学生学习任务
² 掌握两种记忆说、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加工水平说的基本内容
² 理解记忆结构的不同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结合
5. 课外学习要求:复习章节内容;完成课后练习:试用记忆结构理论对两个案例描述的记忆现象进行分析。
第五章 短时记忆
1. 课时数:5(线下教学:4;线上教学:1)
2. 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² 短时记忆容量
²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²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²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2)重点
² 短时记忆的编码、提取、遗忘过程及其相关经典实验
(3)难点
²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双重模型
3. 学生学习任务
² 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
² 掌握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提取、遗忘过程及其经典实验
4.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结合
5. 课外学习要求:复习章节内容;查阅文献资料,追踪国内外短时记忆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尝试归纳和总结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的区别和联系。
第六章 长时记忆
1. 课时数:5(线下教学:4;线上教学:1)
2. 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² 长时记忆的类型
² 长时记忆的语义模型:网络模型、特征模型、综合模型
²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²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2)重点
²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和提取过程
² 三类长时记忆的语义模型及其经典样例
(3)难点
² 三类长时记忆语义模型的区别和联系
3. 学生学习任务
² 熟悉长时记忆的类型
² 掌握三类长时记忆的语义模型及其相关关系
² 掌握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过程
² 掌握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
4.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结合
5. 课外学习要求:复习章节内容;完成课后练习:(1)试对两个案例描述的记忆现象进行分析;(2)思考如何运用记忆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第七章 表象
1. 课时数:3(线下教学:2;线上教学:1)
2. 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² 表象、知觉、表征
² 心理旋转
² 心理扫描
² 表象的功能
(2)重点
² 表象的概念,表象与知觉、表征的区别和联系
² 心理旋转的理论与经典实验
(3)难点
² 心理旋转实验及其理论依据
3. 学生学习任务
² 掌握表现、知觉和表征的关系
² 掌握心理旋转的理论及其相关实验
² 了解心理扫描及其相关实验
² 了解表象的功能
4.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结合
5. 课外学习要求:复习章节内容;课外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关于表象的争论,网上讨论如何解决关于表象的争论。
第八章 概念
1. 课时数:5(线下教学:4;线上教学:1)
2. 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² 概念的形成
² 概念的结构
(2)重点
² 概念形成的理论:假设考验说
² 概念结构的理论:特征表说、原型说
(3)难点
² 人工概念形成实验
² 两种概念结构理论(特征表说、原型说)的基本观点
3. 学生学习任务
² 理解和掌握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及其经典实验
² 理解和掌握概念结构的特征表说、原型说,以及两者的关系
4.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结合
5. 课外学习要求:复习章节内容;课外自学假设考验说的发展演变;完成第二次课后书面作业——撰写一份记忆或者概念主题的实验研究设计(主要包括文献综述、问题提出、研究方案三个部分)。
第九章 问题解决
1. 课时数:3(线下教学:2;线上教学:1)
2. 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² 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概念
² 问题解决的过程
² 问题解决的策略
(2)重点
² 问题解决的过程
² 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和启发式
(3)难点
² 两种分析问题解决过程的方法:问题行为图、树形图
² 三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手段—目标分析、逆向工作、计划
3. 学生学习任务
² 熟悉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概念
² 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
² 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
4.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结合
5. 课外学习要求:复习章节内容;课外自学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第十章 推理
1. 课时数:5(线下教学:4;线上教学:1)
2. 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² 三段论推理
² 线性三段论(关系推理)
² 命题检验
² 概率推理
(2)重点
² 三段论推理的三种理论:气氛效应理论、换位理论、心理模型理论
² 线性三段论的三种模型:操作和空间表象模型、语言模型、混合模型
(3)难点
² 命题检验:验证和验伪过程
3. 学生学习任务
² 掌握三段论推理的三种理论及其关系
² 掌握线性三段论的三种模型及其关系
² 熟悉命题检验的过程
² 了解概率推理
4.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结合
5. 课外学习要求:复习章节内容;课外通过网络资源了解促进和抑制演绎推理(三段论推理、线性三段论)的因素。
第十一章 言语
1. 课时数:5(线下教学:4;线上教学:1)
2. 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
² 言语的结构和特性
² 言语的理解过程
² 言语的生成过程
² 言语、思维、双语
(2)重点
² 言语的结构: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² 言语的理解、生成过程
(3)难点
² 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² 双语的两种理论:共同贮存说、单独贮存说
3. 学生学习任务
² 掌握言语的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² 熟悉言语理解的过程机制
² 熟悉言语生成的过程机制
² 熟悉双语的两种理论
² 了解言语和思维的关系
4.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结合
5. 课外学习要求:复习章节内容;完成课后练习:讨论文化、言语和认知三者之间的关系。
附加章节:复习回顾
1. 课时数:1(线下教学:1;线上教学:0)
2. 课程内容:复习整个学期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3. 学生学习任务:掌握课程重点难点
4.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答疑为辅
5. 课外学习要求:复习迎考
七、考核方案
1. 课堂出勤:占总成绩的10%
随机点名,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无故缺勤3次以上则本次课程不计成绩。
2.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共包括三次作业,其中,两次为个人作业,一次为小组作业。第一次作业为: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或实证研究解读生活中的知觉或者知觉现象,第二次作业为: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或实证研究解读生活中的记忆现象;第三次作业为小组作业:写一份注意相关的研究设计。
3.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和评价依据对应表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价依据 |
1.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支撑毕业要求1、2) | 1. 科学心理学思想 2. 各章节主要知识点
| 1. 个人作业 2. 小组作业 3. 课堂表现 4. 期末考试 |
2. 通过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各个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的相关理论和经典实验。 (支撑毕业要求1、2、3) | 1. 各章节主要知识点 2. 对研究方法和实验范式的掌握
| 1. 个人作业 2. 小组作业 3. 课堂表现 4. 期末考试 |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认知心理学基本知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解读人的认知现象及其内部机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1、2、3、9) | 1. 各章节主要知识点 2. 对研究方法和实验范式的掌握 3. 研究设计思维 | 1. 课堂表现 2. 个人作业 3. 小组作业 4. 期末考试 |
4. 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自主确定研究主题。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以及课堂汇报,学生能较为深入地了解某一认知心理学特定主题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可供考虑的未来研究方向。 (支撑毕业要求1、2、3、4、6、7、9) | 1. 相关章节主要知识点 2. 对研究方法和实验范式的掌握 3. 团队合作能力 4. 沟通表达能力
| 1. 课堂表现 2. 小组作业 3. 个人作业
|
5. 学生熟悉和掌握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范式;在此基础上,能初步设计认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支撑毕业要求1、2、3、4、6、7、9) | 1. 对研究方法和实验范式的掌握 2. 研究设计思维 | 1. 个人作业 2. 小组作业 3. 期末考试 |
八、课程资源
1. 教材:
王甦、汪安圣著,《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参考书:
(1)E. Bruce Goldstein著,张明译,《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第三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Edward E. Smith,Stephen M. Kosslyn著,王乃弋,罗跃嘉译《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Kathleen M. Calotti著,吴国宏译,《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R. L. Solso,M. K. MacLin,O. H. MacLin著,邵志芳,李林译《认知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专业资源:
(1)《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
http://journal.psych.ac.cn/
(2)《心理科学》
http://www.psysci.org/
(3)EBSCO心理学数据库(全)
http://web.b.ebscohost.com/ehost/search/basic?vid=0&sid=2ec9bcf7-5529-4440-b512-24707913a6e9%40pdc-v-sessmgr02
(4)Elsevier Science Direct 数据库(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类期刊)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
(5)SAGE数据库(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类期刊)
https://journals.sagepub.com/
4. 课件发布、作业交流及网上讨论:bb教学平台(bb.shnu.edu.cn)
九、修读要求
1. 按时出勤,不迟到,不早退;如需请假,请提前告之。
2. 课堂上,认真听讲,适时做好笔记;不在课堂上交头接耳;手机保持静音状态。
3. 积极参与课堂与课后讨论,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和两次书面作业,坚决禁止学术不端。
十、其他需要说明的事宜
课程思政:在每一章节中,均会介绍国内心理学科在这一章节主题内容上的研究进展,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国内心理学对各个主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例如:在讲解《短时记忆》这一章时,会向学生介绍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短时记忆这一主题上发表了哪些具有突破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