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社会认知心理学
课程名称(英文): Psychology of Social Cognition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限选课 □任选课 □实践性环节
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 □方法技能类 ■研究探索类 □实践体验类
课程代码:0530221
周学时: 3 总学时: 48 学分: 3
先修课程: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
开设专业:应用心理学
二、课程简介
社会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以信息加工理论和新颖巧妙的研究方法,把心理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当代心理学的主流和方向。所使用的教材是国内社会认知心理学领域最系统的论著,阐述了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历史溯源与基本理论,介绍了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社会认知研究发展溯源与发展脉络、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衍变、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认知过程、刻板印象与元刻板印象、社会归因与社会推理、社会决策、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与社会认知研究。本课程对于科学地认识社会认知过程,把握现代心理学的走向、掌握重要的认知心理学前沿研究方法、形成辩证缜密的科学思维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具体方法,更好地解释社会心理现象,提供社会实践能力。要求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需要清晰地呈现每周的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和课后作业等,学生由此可以准确地了解每周的学习任务。如果当周有分量较重的活动环节的安排,需在“单章教学设计”部分呈现完整的活动设计。学生在每周课后需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对本周的任务和下周的安排加以了解,并进行相关准备。
教学 周次 | 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 授课形式 | 课外学习要求 |
1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缘起 第二节 国外社会认知研究发展溯源与发展脉络 第三节 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发展溯源与发展脉络 第四节 中国人的社会认知理论体系建构 | 讲授为主 | |
2 | 第二章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外显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第二节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 讲授为主,布置课后研究性学习任务和自学任务 | 要求学生设计并实施一个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驱动的研究,并且分析数据。 自学第三章的前三节内容和第七节的内容 |
3 |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 第一节 社会知觉及其研究内容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自我知觉 第四节 人际知觉:信息识别 第五节 人际知觉:印象形成 第六节 群体知觉与群体印象形成 第七节 印象管理 |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布置课后自学任务 | 用20分钟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重点讲授第四、五、六章 自学第四章的第五节、第六节 |
4 | 第四章 攻击行为的认知过程 第一节 攻击行为及其分类研究 第二节 攻击行为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内隐攻击性及理论模型 第四节 攻击性的研究范式 第五节 影响攻击行为的认知因素 第六节 攻击行为的调节与干预 | 讲授为主,布置课后研究性学习任务和自学任务 | 重点讲授第一、二、三、四节 要求学生设计并实施一个李宇攻击性研究范式驱动的研究,并且分析数据。 自学第五章第三、四节 |
5 | 第五章 亲社会行为的认知过程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定义及分类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因素 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的干预 |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 用20分钟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计划,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
6 | 第六章 刻板印象 第一节 刻板印象 第二节 刻板印象的加工机制 第三节 刻板印象威胁 | 讲授为主,自学为辅 | 自学第七章 |
7 | 第八章 群际关系 第一节 群际关系理论 第二节 群际偏差 第三节 群际偏差的认知效应 第四节 减少群际偏差的策略 | 讲授为主 | |
8 | 第九章 社会归因 第一节 归因理论 第二节 归因偏差 第三节 责任归因 | 讲授为主 | |
9 | 第十章 已知到未知:社会情境下的推理 第一节 推理概述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常见的启发式推理现象 第三节 认知神经科学下的启发式推理研究进展 | 讲授为主 | |
10 | 第十一章 社会认知中的判断与决策 第一节 决策理论与模型 第二节 个体决策 第三节 群体决策 第四节 道德判断与决策 | 讲授为主 | |
11 | 第十一章 社会认知中的判断与决策 第三节 群体决策 第四节 道德判断与决策 | 讲授为主 | |
12 | 开卷考试 | ||
13 | |||
14 | |||
15 | |||
16 |
五、修读要求
课程学习应遵守的纪律,课堂内外学习应达到的标准,学术诚信要求,教师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期待等。
六、学习评价方案
课程过程性的、终结性的考核与评价形式及详细规则,一般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程实践及期末考评等部分。学校鼓励教师在达成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探索逐步提高学期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表现和能力提高的评价比重,降低期末考试环节在课程评价中的比重。
七、课程资源
(一)教材
王沛主编《社会认知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二)补充材料和扩展阅读
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
王沛 主编 (2009),社会认知心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
P. G. Devine, D. L. Hamilton, & T. M. Ostrom, Social cognition: Impact on social psychology.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Smith, E. R., & Semin, G. R. (2007). Situated social cogni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3), 132-135.
Amodio, D. M., & Frith, C. D. (2006). Meeting of minds: the medial frontal cortex and social cogni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7(4), 268-277.
Balconi, M., & Canavesio, Y. Prosocial attitudes and empathic behavior in emotional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situations: brain response (ERPs) and source localization (LORETA) analysis. Cognitive processing, 2013, 14(1), 63-72.
Balliet, D., & Van Lange, P. A. (2013, in press). Trust,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等中文CSSCI期刊上的相关论文
(三)专业资源网站;
中国知网
(四)课件
师制作的课件和学生自主学习制作的课件
(五)作业交流
课堂作业展示与讨论
(六)学习讨论
小组学习与讨论
(七)思考题
各章都布置了思考题。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
社会认知心理学是如何缘起的?
国外社会认知研究是如何发展的?
国内社会认知研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有哪些特点?
中国人的社会认知与西方人的社会认知加工一样吗?有哪些异同点?
如何建构中国化的社会认知研究理论体系?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社会认知研究方法是如何衍变的?
人们能意识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和判断吗?如何测量?
真的有无意识心理吗?用哪些方法可以证明人类对社会信息的无意识加工的存在呢?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句话能够被验证吗?当我们对面对社会信息的时候,大脑的反应过程会是什么样的?针对不同的社会信息大脑有专门负责的部门吗?有哪些技术与方法可以用来探讨这些问题?
第三章
人怎样知觉别人和周围世界?
为什么人们许多时候不能形成对世界客观的了解?为什么说社会知觉比对物知觉更困难?
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社会知觉的准确性?
你听过人如其面、听话要听音、气味相投等这些俗语吗?你想知道这些话只是随便说说还是已在心理学领域得到验证吗?
从别人的表情中可以窥探他的情绪吗?
大脑是如何加工他人的表情信息的?
你和他人初次见面时,你们是根据什么形成对彼此的第一印象?
大脑是怎么加工对他人和群体的信息,从而形成印象的?
怎样使用印象管理策略,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呢?
第四章
究竟暴力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还是可以避免的?或者,究竟在特殊情境下的某些攻击行为有其合理性,还是攻击行为永远都无法接受?
我们知道攻击行为的产生,离不开攻击者自身因素和当时其所处的环境。但是,这些因素到底是怎样作用于个体使其发出攻击行为的?为什么人类始终无法摆脱相互的攻击?侵犯是人类固有的本性吗?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所渲染的暴力信息、玩暴力游戏、观看暴力电视更容易诱导人们做出攻击行为。这些现象只是模仿在起作用吗?
以侵犯他人为目的的攻击行为给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抑制和矫正人们的攻击行为呢?
第五章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你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哪些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模型有哪些?不同理论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因素有哪些?
何谓观点采择发展干预、移情、道德推理?它们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如何利用体育活动、社会故事、动画片等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第六章
什么是“刻板印象”吗?
刻板是不是就等同于呆板?
刻板印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又会在哪些方面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
第七章
什么是元刻板印象?它和刻板印象有何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在乎其他群体如何看待我们所属的群体?
个体元知觉和群体元知觉的关系是什么?和元刻板印象又有何关联呢?
元刻板印象的测量有哪些方法呢?
我们知觉到的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是否准确地反映了他人的真实想法呢?
为什么相对于高权力群体,低权力群体的元刻板印象更易被激活?
第八章
群际关系的几种理论有何联系和区别?
为什么弱势群体成员不仅表现出对内群体的偏好,对外群体也表现出了同样的偏爱?
影响群际偏差的因素有哪些?
群际偏差的认知效应有哪些?
群际接触一定能够改善群际关系吗?
第九章
当面临考试失败或成功时,你往往认为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
面临社会事件时,找到的原因不同,人们的动机、情绪和行为会相同吗?
当你成功时,你觉得更多的归结于自身的内部原因,还是自身之外的外部原因?当失败时呢?
当别人成功时,你觉得更多的归结于自身的内部原因,还是自身之外的外部原因?当别人失败时呢?
归因取向理论与传统的归因理论有何不同?
自我责任归因和他人责任归因的区别在哪里?
第十章
什么是推理?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推理是我们生活中必需的吗?没有推理,我们生活会变得怎样?
生活中用到的推理,你知道它属于哪种形式吗?不同形式间的区别是什么?
人是理性的吗?在推理判断中,究竟是遵循逻辑规则,还是基于直觉式的知识经验?
你能意识到你在推理中出现的一些偏向吗?这些偏向能避免吗?有必要避免吗?
人的大脑是如何处理社会情境下的推理过程?针对特定的推理现象,有特定的脑区来负责吗?
第十一章
一枚硬币有两个面,H代表正面,T代表反面,若反复掷硬币6次,下面两种序列HHHHHH、HTHTHT哪种出现的可能性大?
在接受调查的某个城市里,所有家庭均有6个孩子,其中72个家庭的孩子出生顺序是GBGBBG(G=girl;B=boy),你估计有多少个家庭的孩子出生顺序为BGBBBB?
随机从一本英文书中抽出一章,以R开头的单词多,还是R处在第三位的单词多?多数被试认为以R开头的单词多?
请评估,每半死于飞机失事的人数多,还是死于火车事故的人数多?多数人回答死于飞机事故的人数多?
假定一张纸的原始厚度为0.1毫米,将这样的纸折叠100次以后,其厚度是多少?
领导开会时出现的“一言堂”现象有何不良影响?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