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教育统计学》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Statistics

发布时间:2017-10-16 浏览次数:52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课程名称(英文):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Statistics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

□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

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

课程代码:

周学时:3  总学时:6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系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


二、课程简介

 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经常要涉及大量的调查实验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并经过科学推论得到客观规律,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程提供了从数量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现象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并且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学习统计学能完善我们的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我们并不排斥经验的和思辨的方法,人类认识的发展还远未达到所有事物都能用数量表达的阶段。但是,我们必须强调数量研究的重要性。

 统计方法很有用,但不是万能的,藐视和畏惧定量研究是不可取的,不求甚解的滥用统计同样是不应该的。不了解实验设计的思想、不掌握统计方法的数学模型和使用条件、亦步亦趋地死套公式,辛苦的统计工作只能是“垃圾进,垃圾出”。我们应该应用统计学的数学思维方式,吸收其严密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使科研和管理的思维更趋完善。

 这门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实验设计三个部分。

1、描述统计:将大量杂乱无章的数据按某些规则进行整理、计算,用表、图,或用一至几个抽象的量为代表,描绘出这些大量数据的变化规律。

2、推断统计:从部分数据推断全体数据状况的方法。这种推断,基于大量随机事件的出现的规律――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使得我们能够通过统计分析,在一定的可靠性的前体下,由部分推断总体。

3、实验设计: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指导,控制一些可能对过程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揭示变量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课程部分涉及有关内容。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最低目标—— 要求建立“概率”推断的思想、会看别人的统计报告,会用电脑完成描述统计。

 一般目标——能进行简单的平均数差异考验并独立作出实验报告,这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

 高级目标——掌握推论统计的原理,会独立完成平均数差异考验、方差分析。会使用SPSS的帮助系统,在今后的科研实践中,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承担课题组的统计分析工作。

 统计学提供了从数量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现象的科学方法和途径。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和管理都离不开统计学。对科学研究得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去伪存真,揭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是任何一种科学研究的重要的环节。掌握统计学知识已成为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者基本素质要求之一。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满足对应课程标准的第2条)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概论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1课时。

教学内容:统计学的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总体和样本,抽样原则、随机抽样的方式,数据的类型。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观看视频:《头脑风暴——谁动了我的数据》,思考生活中的统计概念和统计学的统计概念的差异,思考视频中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统计图和统计表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种类、构成,APA对统计图和统计表的详细要求,EXCEL的图表功能基础知识,介绍次数分配表、次数分配图,累加次数分配图。

学习要求:掌握统计图表的基本概念、构成,掌握APA的图表绘制要求,完成作业,制作标准的统计图表。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雇员资料”和“体能测验”,根据教师要求,制作统计图表,手工制作、EXCEL制作。


第三章:数据的集中趋势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描述数据的集中量数

学习要求:掌握几个主要的集中量数,平均数、中数、众数,理解各量数的特点、使用条件、计算方式。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雇员资料”和“体能测验”,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数据、中数、众数。


第四章:差异量数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标准差、方差的内涵、应用,标准分的意义和应用;全距、四分差、百分点的意义,见识箱图和茎叶图。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学生资料”和“体能测验”,练习计算标准差、方差、标准分等。


第五章: 相关分析(上)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相关的基本概念

学习要求:掌握相关基本概念,理解相关系数的符合和绝对值各表示什么含义,区别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学会制作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学会判断相关程度的高低。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复习相关的性质,判断相关高低的依据。


第六章:相关分析(下)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相关系数的计算

学习要求:相关分析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再次体会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区别。学习计算积差相关系数和等级相关系数,了解质与量的相关的基本概念。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雇员资料”和“体能测验”,计算积差相关系数和等级相关系数。


第七章:概率分布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随机事件及其概率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区间估计的计算。

学习要求:掌握概率分布的基本概念,会查正态分布表、T分布表,掌握数表中各值的含义。会计算总体方差未知时的样本平均数区间估计,掌握置信度、置信区间的含义。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雇员资料”,计算不同置信度要求下的平均数区间估计。


第八章:均值检验(上)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学习要求:了解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的差异,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掌握平均数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雇员资料”,“体能测验”练习计算平均数显著性检验。


第九章:均值检验(中)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总体方差已经知时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学习要求:了解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概念,掌握在总体方差已经知道的条件下,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检验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雇员资料”,“体能测验”练习计算总体方差已经知道时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学生上机操作,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雇员资料”,“体能测验”练习计算总体方差已知是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第十章:均值检验(下)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总体方差未知时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学习要求:再次体会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概念,掌握在总体方差未知的条件下,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检验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区分独立样本和相关样本的概念。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雇员资料”,“体能测验”练习计算总体方差未知时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第十一章:方差分析(上)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学习要求: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逻辑,会进行总体平方和的分解,总体自由度的分解。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进行总平方和的分解。


第十二章:方差分析(中)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学习要求:掌握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掌握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完全随机设计”“区组设计”,“大白鼠实验”联系进行方差分析。


第十三章:方差分析(下)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两因素方差分析

学习要求:掌握2X2设计方差分析,掌握主效应、交互作用小鹰等基本概念。会进行事后分层检验。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


第十四章:计数数据分析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卡方检验

学习要求:掌握单因素配合度检验和双因素独立性检验、同质性检验的基本概念,体验计数数据和测量数据的区别,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学生资料”,做计数数据分析报告。


第十五章:回归分析(上)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回归方差的初步知识

学习要求:掌握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区别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学会计算回归方程,了解回归方程的基本假设。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体能测验”,练习计算回归系数和截距,建立回归方程。


第十六章:回归分析(下)

授课时数:课堂授课2课时,课后自行练习1课时。

教学内容:回归方程的有效性检验

学习要求:掌握回归方程有效性检验的原理,评价回归方程有效性的指标,了解测定系数。

学习任务: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上黑板练习,同时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外学习要求:运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文件“体能测验”,练习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有效性检验。


五、学习评价方案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具有深刻的思维方式的训练,对于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的掌握需要反复的思考和练习,所以课后作业显得非常重要,学生们必须在反复的数据操练中体验统计学的思想,特别是假设检验的思维方式,所以学生的平时作业分数占有必须占有较大的比例。   

这是一门考试课程,考试时可以带计算器,不允许带手机,卷面分占60%,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占4-%。


六、课程资源

(教材;补充材料和扩展阅读;专业资源网站;课件;作业交流、学习讨论、思考题等。)

参考资料:

<美>理查德·鲁尼恩 等著(2010) 心理统计导论(第九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卢纹岱(2014)SPSS统计分析(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BB平台上有历年作业点评

班级有QQ群。

BB平台有讨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