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不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方案,以提升新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日益成为国家教育进步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指标。学校是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满意感(school satisfaction)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人生幸福的重要内涵。学校满意感是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下对生活质量的认知和情感评价,与学生的积极情绪和适应行为紧密相关。
迄今为止,尽管大量研究发现青少年学生的学校满意感随着年龄与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以及个人因素对这一趋势的贡献,但对于社会与学校因素如何影响上述趋势仍知之甚少。在学校中,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是影响学生生活质量的两个主要方面。学生的社会能力通常以同伴关系为指标,而认知能力则主要体现在学业表现上。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主要包括亲密友谊和群体关系(如同伴喜欢,即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的相对受欢迎程度)。大多数研究探索了亲密友谊与学校满意感的关系,但同伴喜欢对学校满意感发展的影响仍存在疑问。此外,青少年的学业表现与学校满意感发展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基于生态-发展的观点,本研究对689名普通公立中学的初中生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追踪,探讨了我国青少年学校满意感的发展模式,以及同伴喜欢和学业表现对学校满意感发展模式的影响。该研究在追踪调查的第一时间点测查了学生的同伴喜欢和学业表现,在追踪调查的所有四个时间点均测查了学生的学校满意感。
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的学校满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潜在增长曲线模型结果显示,同伴喜欢与学业表现均正向预测学校满意感的初始水平,但两者对学校满意感的发展模式影响不同。一方面,同伴喜欢与学校满意感的变化无显著关系;另一方面,对于初始学业表现较差的学生,其学校满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而初始学业表现较好的学生的学校满意感呈指数上升。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国青少年,学业表现对学校满意感发展的影响大于同伴喜欢。因此,相较于学业优异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应更关注学业困难的学生在校生活的情绪变化。同时,教师应格外关注学生的同伴关系(包括亲密友谊和一般群体关系),以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学校满意感,从而促进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IF = 5.625, JCR Q1) 2023年第二期。上海-MSU(密歇根州立大学)生涯与工作心理学联合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香港大学博士候选人李梦婷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范为桥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
Li M, Bian Q, Fan W, Chen X. (2023).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Satisfaction in Chinese Early Adolescents: The Contributions of Peer Lik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52(2), 359-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