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欺凌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自尊的中介作用与朋友亲密度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23-06-07 浏览次数:10

抑郁症是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精神障碍,常伴随自杀意念与社会适应不良(Keenan-Miller et al., 2007)。导致青少年抑郁产生的一个风险因素便是同伴欺凌(Reijntjes et al., 2010)。同伴欺凌指的是在涉及受害者和攻击者之间的权力失衡的社交背景下,受害者遭受来自同伴的长期骚扰。以往研究表明,遭受同伴欺凌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并且这一现象具有跨性别、时间与国家的稳定性(Due et al., 2005; Wolke et al., 2014)。

鉴于同伴欺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探讨其中的作用机制和识别风险保护因素对于制定相关干预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同时考察同伴欺凌的作用机制和探讨保护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多数集中在西方文化情境中。本研究采用3年的追踪设计,检验中国青少年同伴欺凌和抑郁症状关系中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友谊亲密度的调节作用,以期丰富我国同伴欺凌领域的相关研究,为预防同伴欺凌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提供相应的研究基础。

本研究对上海闵行两所初级中学的六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三年的追踪,每隔一年追踪一次,直至八年级。初始样本为458人,其中50.58%为女生,平均年龄为11.63岁。在每次调查中,由被试报告其在学校遭受同伴欺凌的情况、抑郁症状,以及自尊水平和友谊亲密度。通过SPSS的宏程序PROCESS对数据进行建模。主要分析结果如下:

1T1同伴欺凌能够显著负向预测T2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尤其是当个体感知到的友谊亲密度水平比较低时,如下图所示:

2T1同伴欺凌可以显著预测T3 青少年抑郁症状;除此之外,当个体感受到的友谊亲密度比较低时,T1同伴欺凌能够通过降低T2自尊水平,进而增加T3抑郁症状,如下图所示:


本研究揭示了自尊和友谊亲密度在同伴欺凌对中国青少年抑郁的长期负面影响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没有亲密朋友的受欺凌者比有亲密朋友的受欺凌者更容易发展出低自尊,这使他们在两年后发展出抑郁的风险更高。为了减少受欺凌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相关干预措施应该帮助他们发展和维持亲密的友谊,增强他们的自尊。对于缺乏亲密朋友的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帮助他们提升自尊。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1IF = 6.533, JCR Q1)。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研究生杨盼盼为论文第一作者,李丹教授为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

Yang, P., Zhao, S., Li, D.,* Ma, Y., Liu, J., Chen, X., French, D. (2022).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self-esteem and friendship intimac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19, 48-56. https://doi.org/10.1016/j.jad. 2022.09.038